服务热线
长期档案(如永久保管的历史档案、重要合同、合规凭证等)需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周期内保持信息完整,但其核心载体——纸张与墨水,会随时间自然老化:纸张纤维因水解、氧化逐渐脆化、变色,墨水因色素分解或与纸张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褪色、模糊,最终可能造成档案信息不可读。研究表明,存储环境对老化速度的影响远大于时间本身。适宜的环境可使纸张寿命延长3-5倍,而恶劣环境(如高温、高湿、强光照)会加速老化,甚至导致档案在短期内损毁。因此,长期档案保管的核心是“优化存储环境”,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、隔绝有害因素,从源头延缓纸张与墨水的老化进程,这也是保障长期档案“永续留存”的根本方案。

一、温湿度优化:控制老化的核心变量
温湿度是影响纸张与墨水老化的最关键因素——高温会加速纸张纤维水解与墨水色素分解,高湿会为微生物滋生提供条件(导致纸张霉变、纤维腐蚀),同时加剧墨水与纸张的化学反应。长期档案存储需建立“恒温恒湿”环境,核心优化方案如下:
(一)温度控制:稳定在“低活性区间”
长期档案库房的适宜温度为14-24℃,最佳温度为18-20℃,需避免温度超过25℃或低于10℃:
温度稳定性:采用恒温空调系统,确保温度波动幅度不超过±2℃/天、±5℃/月,避免昼夜温差过大导致纸张热胀冷缩,加速纤维断裂;库房需远离热源(如暖气片、空调出风口、阳光直射区域),可在库房墙面加装保温层(如挤塑板、岩棉板),减少外界温度对内部环境的影响;
分区控温:若库房内存放不同类型的长期档案(如纸质档案、照片档案),可按载体特性分区控温——纸质档案区维持18-20℃,对温度更敏感的墨水档案(如毛笔书写的历史档案)可将温度控制在16-18℃,进一步降低老化活性。
(二)湿度控制:维持“安全平衡区间”
长期档案库房的适宜相对湿度为45%-60%,需避免湿度超过65%(微生物易滋生)或低于40%(纸张易脆化、墨水易干裂):
湿度调节设备:配备工业级除湿机(潮湿季节启用)与加湿器(干燥季节启用),结合湿度传感器实现自动调控,传感器需每2小时记录1次湿度数据,确保湿度波动不超过±5%/天;库房地面铺设防潮垫,墙面涂刷防潮涂料(如环氧树脂防潮漆),减少地面与墙面的湿气渗透;
局部湿度补充:对珍贵长期档案(如孤本档案、历史手稿),可在存储容器(如无酸档案盒、玻璃柜)内放置硅胶干燥剂(每立方米空间放置50-100g),干燥剂需用透气纸袋包裹,避免直接接触档案;每月检查干燥剂吸湿状态(变色硅胶由蓝变粉即需更换),确保局部湿度稳定在45%-50%的最佳范围。
二、光照优化:隔绝紫外线与强光损伤
光照(尤其是紫外线)是加速墨水褪色与纸张氧化的“隐形杀手”——紫外线会破坏纸张纤维的分子结构,导致纸张泛黄、脆化,同时分解墨水中的色素成分(如毛笔墨中的碳黑虽稳定,但彩色墨水、打印墨水的色素易被紫外线分解),造成字迹模糊。长期档案存储需建立“避光”环境,核心优化方案如下:
(一)隔绝紫外线:阻断源头损伤
窗户与照明改造:库房窗户需安装防紫外线玻璃(如镀膜玻璃、夹胶玻璃),或粘贴防紫外线贴膜(紫外线阻隔率需≥99%),避免阳光中的紫外线进入;若库房无自然采光需求,可直接封闭窗户,采用人工照明;
照明设备选择:选用无紫外线的照明光源,如LED灯(色温3000K-4000K,避免冷白光)、白炽灯,禁止使用荧光灯(含紫外线);照明灯具需安装灯罩,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档案架,灯具与档案架的距离需≥1.5米,减少光照强度;
存储位置规划:将长期档案架远离窗户、灯具等光照源,优先放置在库房中部或背光区域;珍贵档案需装入不透明的无酸档案盒,避免光线透过容器照射档案,进一步隔绝光照影响。
(二)控制光照时长与强度
减少光照时长:长期档案库房需遵循“按需照明”原则,仅在取放档案时开启灯具,取放完成后立即关闭,每日累计照明时长不超过2小时;若库房配备智能照明系统,可设置“人来灯亮、人走灯灭”的感应模式,避免无人时照明浪费;
降低光照强度:库房内的光照强度需控制在50勒克斯(lx)以下(可通过光照计测量),对特别敏感的墨水档案(如彩色打印档案、染料型墨水书写档案),光照强度需进一步降低至30勒克斯以下,防止强光加速色素分解。

三、空气质量优化:减少有害气体与粉尘污染
空气中的有害气体(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臭氧)与粉尘,会通过“接触腐蚀”或“吸附渗透”加速纸张与墨水老化:有害气体会与纸张纤维发生化学反应,导致纤维脆化,同时与墨水中的成分结合,造成字迹变色;粉尘会吸附在纸张表面,不仅磨损纸张纤维,还可能携带微生物或酸性物质,加剧局部腐蚀。长期档案存储需优化空气质量,核心方案如下:
(一)隔绝有害气体:建立“净化屏障”
通风系统改造:库房通风需采用“过滤通风”模式,在通风口安装活性炭过滤器(可吸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)与HEPA高效过滤器(可过滤微小颗粒),定期更换过滤器(每3个月更换1次),确保进入库房的空气经过净化;避免在雾霾天或周边有污染源(如工厂、公路)时开窗通风,防止有害气体进入;
减少内部污染源:库房内禁止存放可能释放有害气体的物品(如油漆、清洁剂、塑料制品),档案架优先选择无甲醛的金属架或经过脱脂处理的木质架(避免木质释放酸性物质);若库房内安装消毒设备,禁止使用含臭氧的消毒方式(臭氧会加速纸张氧化),可选用紫外线消毒(需在无人时使用,避免照射档案)。
(二)控制粉尘污染:实现“无尘存储”
地面与墙面处理:库房地面需铺设防尘地板(如PVC防尘地板、环氧树脂地板),避免使用易起尘的水泥地或木地板;墙面采用光滑、易清洁的涂料(如乳胶漆),定期用吸尘器(配备HEPA过滤器)清洁墙面灰尘,每月至少1次;
档案存储防护:长期档案需装入密封的无酸档案盒,盒盖与盒身需紧密贴合,防止粉尘进入;档案架需加装防尘罩(如透明塑料防尘罩),减少架体表面粉尘堆积;取放档案时需戴无粉手套,避免手指接触导致粉尘转移,同时禁止在库房内吸烟、饮食,防止人为产生粉尘或污染物。
四、存储容器优化:匹配长期保管需求
存储容器是长期档案的“直接保护壳”,不当的容器(如含酸纸盒、塑料盒)会释放有害物质,加速纸张与墨水老化,需选择“无酸、稳定、透气”的容器,核心优化方案如下:
(一)容器材质选择:优先“无酸可逆”材料
档案盒与文件夹:需选用符合《档案用品安全标准》的无酸档案盒(pH值7.0-8.5,中性或弱碱性),避免使用普通纸盒(含酸性物质);文件夹需选择无酸牛皮纸文件夹或塑料文件夹(材质为聚丙烯,不含增塑剂),禁止使用含PVC的塑料文件夹(会释放氯化氢气体);
特殊档案容器:对珍贵长期档案(如历史手稿、孤本档案),可使用无酸牛皮纸信封或亚麻布制成的收纳袋,这类材料透气性好,且不会释放有害物质;若档案尺寸较大(如大幅图纸),需使用无酸卷纸筒(内部填充无酸纸)进行卷存,避免折叠导致纸张损伤。
(二)容器使用规范:避免“过度包裹”
适度密封:档案盒需密封但不过度包裹,确保盒内空气可轻微流通(避免潮湿时盒内湿气积聚),若档案盒配备密封胶条,需选择无酸、可逆的胶条,避免长期密封导致盒盖与盒身粘连;
分层存储:档案盒在档案架上需“竖放”存储,盒与盒之间保留1-2cm的间隙,便于空气流通;每层层板上的档案盒数量不超过10个,避免重量过大导致下层档案盒变形,影响内部档案保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