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
在数字技术重构社会治理逻辑的时代,档案信息化已从工具革新升级为驱动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。这一进程中,人才体系的重构成为决定战略成败的关键变量。国家档案局《全国档案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(2025—2029)》明确提出,要打造一支“懂技术、精业务、善管理”的复合型人才队伍,这为“数字档案人”的能力框架划定了清晰坐标。
一、数字档案人的三维能力图谱
数字档案人需突破传统档案工作者的能力边界,构建“专业素养—技术能力—治理思维”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:
1.专业素养的深度拓展
档案专业知识仍是核心竞争力,但需向“智能时代”转型升级。例如,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开发的智能查询系统,要求档案人员不仅掌握档案分类标准,更需理解语义工程技术原理,才能有效校准检索模型。重庆档案部门在推进“存量数字化”时,要求工作人员同步掌握人工抽检与计算机全检技术,确保数据真实性。这种“传统业务能力+数字校验技能”的复合要求,标志着档案专业能力的范式跃迁。
2.技术应用的跨界融合
数字档案人需具备“技术工具化”与“工具场景化”的双重能力。中国电建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电子档案存证体系,其项目团队成员既需理解区块链共识机制,又需熟悉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,才能设计出“行为上链—数据溯源—智能验证”的闭环方案。枣庄市档案馆实施的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要求技术人员既能开发数字档案馆系统,又能将电子文件归档模块嵌入不动产登记等业务系统,实现数据壁垒消融。这种“技术理解—业务解构—场景重构”的能力链条,成为数字档案人的必备技能。
3.治理思维的范式革新
数字档案人需从“资源保管员”转向“数据治理者”。湖北省档案馆构建的“四网四库”基础设施体系,要求管理者具备云计算资源调度、网络安全防护等能力,同时掌握《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办法》等政策工具,实现技术合规与业务创新的平衡。国家档案局推动的全国档案查询平台建设,涉及跨区域数据共享的权限管理、隐私保护等复杂治理问题,要求从业者兼具法律素养与系统思维。这种“技术敏锐度+政策执行力+风险预判力”的治理思维,成为数字时代档案工作者的核心特质。
二、人才培养的三重实践路径
数字档案人的成长需打破传统培养模式,构建“教育链—产业链—创新链”协同的生态体系:
1.高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
辽宁科技学院档案学专业构建的“1+X”证书体系,将档案数字化加工职业技能标准嵌入课程,学生通过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实验室完成“理论学习—模拟实训—实战操作”闭环培养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探索“艺术档案管理+数字技术”特色实训,学生参与省级文化机构档案数字化项目完成率达100%,实现“入学即入行”的精准对接。这种“学科交叉+技能认证+实战赋能”的培养模式,正在重塑档案人才的供给结构。
2.在职培训的场景化转型
枣庄市档案馆开设的“兰台学堂”,通过“专家授课+实地参访+岗位练兵”三维模式,使业务骨干快速掌握数字档案馆系统运维、跨馆查档服务等实战技能。农发行新疆哈密市分行实施的“兰台+”培训计划,将电子档案归档标准、系统操作等内容融入信贷档案全流程管理,实现“培训即工作”的沉浸式学习。这种“问题导向—技术嵌入—能力迁移”的培训机制,正在破解传统继续教育“学用脱节”的困局。
3.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
中国电建组建的专项工作组,由档案人员与信息化专家联合攻关,在区块链存证、AI智能鉴定等项目中培养出一批“技术+业务”双料人才,成为集团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中坚力量。湖北省档案馆与高校合作建立的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,通过“项目制”培养档案修复、数据治理等领域的专家,形成“科研突破—技术转化—人才孵化”的良性循环。这种“跨界组队—技术攻坚—人才反哺”的创新模式,正在催生档案领域的“数字原住民”。
三、能力跃迁的四大核心支撑
数字档案人的成长需突破制度瓶颈,构建“政策保障—技术赋能—评价激励—安全防护”的支撑体系:
1.政策供给的精准适配
新修订的《档案法》虽明确电子档案法律效力,但在单套制管理、数据共享等领域仍需细化规则。江西省出台的《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办法》,通过规范归档流程为智能化应用扫清制度障碍。国家档案局推动的“中西部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”,通过东西部人员交流、专项培训等方式,缓解区域人才失衡问题。这种“顶层设计—地方创新—区域协同”的政策组合,正在重塑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。
2.技术生态的融合创新
重庆档案部门构建的“四网四库”平台,集成云计算、OCR识别、语义知识库等技术,为档案人员提供“数据采集—智能审核—跨馆服务”的一体化工具链。财信智慧档案管理中心开发的智能机器人系统,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“档案找人”的主动服务,倒逼工作人员掌握设备运维、数据分析等新技能。这种“技术集成—场景再造—能力升级”的正向循环,正在重构档案工作的技术基座。
3.评价体系的动态重构
国家档案局推动的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,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评审标准,引导从业者从“经验型”向“技术型”转型。辽宁省推行的“档案数字化加工”1+X证书制度,将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体系挂钩,激发员工学习动力。这种“标准引领—价值兑现—行为激励”的评价机制,正在重塑档案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。
4.安全意识的系统强化
重庆档案部门建立的“首席网络安全官责任制”,要求档案人员同步掌握防火墙配置、漏洞扫描等技术,形成“人防+技防”的双重防护。中国电建实施的“双层PDF转换”策略,要求技术人员在数字化加工中嵌入容灾备份机制,实现“数据安全—操作规范—能力提升”的三位一体。这种“制度约束—技术赋能—意识养成”的安全管理体系,正在筑牢数字档案人的能力底线。
数字档案人的崛起,本质上是档案工作者从“知识搬运工”向“价值创造者”的范式革命。正如湖北省档案馆通过“数智融合”实现档案服务“秒速响应”,江苏省构建“智慧决策—智慧服务—智慧数据”的立体化体系,这些实践表明,唯有将技术嵌入业务流程、将创新融入治理体系,才能真正锚定档案信息化的战略方向。在“十五五”即将开启的新征程上,档案部门需以“教育创新+制度突破+技术赋能”三措并举,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培育出一支“既懂兰台事,又通数字术”的新型人才队伍,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档案智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