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
档案密级五级管理体系中各级别的核心区别及管理要点的详细解析,依据国家保密法规与企业实践标准综合整理。
一、国家机密范畴的三级划分
绝密级
定义: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最高机密,泄露将使国家遭受特别严重损害。
管理要求:
实行“一人一密”管控,接触人员需中央国家机关专项审查;
专用设备处理,独立物理环境(如屏蔽室),传输使用最高级加密;
常见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档案、军事战略、外交决策等。
机密级
定义:涉及重要领域核心数据,泄露将导致国家利益严重损害。
管理要求:
严格审批访问权限,禁止非授权复制;
专用加密设备传输,存储于物理隔离环境(保密柜);
典型场景:科技关键技术、省部级干部人事档案。
秘密级
定义:一般国家秘密,泄露可能影响局部工作或造成一定损害。
管理要求:
专人保管,存储于带锁设施,传输需加密;
保密期限不超过10年;
覆盖县处级干部档案、日常敏感业务数据。
二、非国家机密的扩展层级
内部级
定义:限于组织内部使用的工作信息,不属国家秘密但禁止公开扩散。
范围:
未定稿会议纪要、内部流程文件;
泄露可能影响公司运营或行政效率。
管理要求:
仅限内部人员接触,不得外传;
常见于企业行政管理、普通工作文件。
公开级
定义:可向社会开放的信息,无保密要求。
范围:
政府公报、公共服务指南、企业产品介绍;
公开可提升透明度与公众信任。
故意泄露秘密级及以上档案:依法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。
未造成后果的过失泄密:通报批评+保密再培训。
造成重大损失:解除劳动合同并移送司法机关。